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

兩棲食人怪

兩棲食人怪,即是七鰓鰻(學名:Lampetra japonica),又名八目鰻,是一種七鰓鰻綱的魚。






介紹
  Lampetra japonica (Martens)

  與盲鰻同屬無齶綱(Agnatha) 的約22種原始魚形無齶脊椎動物的統稱。均隸於七鰓鰻科(Petromyzonidae)。除非洲外分佈於全球所有溫帶淡水水域和沿海。體形似鰻,無鱗, 長約15∼100公分(6∼40吋)。有眼,背鰭1∼2,尾鰭存在;單鼻孔,位於頭頂;體兩側各具7個鰓孔。無真骨及齶,亦無偶鰭。骨骼均為軟骨。口圓, 呈吸盤狀,有角質齒。七鰓鰻幼體稱為沙棲鰻或沙隱蟲,生活於淡水中,在水底挖穴而居;無牙,眼不發達,以微生物為食。數年後變為成體,遊入海中,開始寄生生活,藉助其口吸附於魚體,吮食宿主血液及組織。到生殖期複返淡水,築巢,產卵而死亡。並非所有七鰓鰻都需要到海中生活,有些陸封種類終生留於淡水。著名的例子是海七鰓鰻陸封型(Petromyzon marinus dorsatus)。此型進入北美洲五大湖,營寄生生活,在沒有辦法控制之前,給湖鱒及其他經濟魚類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。普氏七鰓鰻(Lampetra planeri)亦終生棲於淡水,然而不營寄生生活,達到成年後即不進食,隨即繁殖而後死亡。七鰓鰻經濟價值不大。
  在秋天裡,與鮭魚一起從海洋溯上河川的還有一種七鰓鰻魚,它因兩隻眼睛後面各排列著七個鰓穴而得名。雄性七鰓鰻挑選一米以下且石子多的地方停下來,誘引雌性。
  七鰓鰻樣子很像一般的鰻魚, 身體細長,呈鰻形,表皮裸露無鱗,背上有一條長長的背鰭,向後一直延伸到尾端並環繞尾部形成尾鰭,除此之外它的身上再也沒有其它的鰭存在。背鰭2個,口漏 鬥發達,無口須。七鰓鰻只有一個鼻孔,位於頭頂兩眼之間。眼發達,具松果眼,具感光作用。它的眼睛後面身體兩側各有7個鰓孔,這就是它叫做“七鰓鰻”的原 因。內耳有兩個半規管。鼻垂體囊的末端是盲囊。雌雄異體,發育要經過較長的幼體期,經變態為成體。成體行半寄生生活,有害於漁業。
  七鰓鰻是一種圓口綱的 魚類。沒有頜,裡面長滿了鋒利的牙齒,這是古代魚祖先所具有的特徵之一。鰓在裡面呈袋形的原始狀態,腮穴左右各七個,排列在眼睛後面。口呈漏斗狀,內分佈 著一圈一圈的牙齒,為圓形的吸盤,能吸住大魚。舌也附有牙齒。口吸住獵物時,咬進去刮肉並吸血。身體沒有鱗片,包著一層粘粘的液體。海七鰓鰻體長70厘 米;溪七鰓鰻體長15~19釐米。
  雄性見有雌性經過,一下吸住其鰓穴,並勒緊雌體。雌性則吸住旁邊的岩石。產卵後,雌性和雄性都會死去。其幼體被稱為“沙隱蟲”,生活方式和身體結構與文昌魚高度相似。
  七鰓鰻只在河川繁殖。已知的七鰓鰻有30多種,分別在初夏到秋天產卵,水溫約25攝氏度,12 天左右孵化。這時的幼體沒有眼睛也沒有吸盤,平時都潛進河底泥土中,順流伸出口,以吃浮游生物或泥土中的有機物為生。這即所謂沙腔鰻的幼生時期。3~5年 後長出眼睛和吸盤。到海洋中生活的即所謂降海型七鰓鰻以吸刮鮭、鯖、鱈等的血肉為生,過數年後再回到河川上來,產卵後生命即告結束。至於一生都在河川生活的陸地型,在變態後的次年春天產卵後也會死亡。
  【藥 名】:七鰓鰻
  【來 源】:為脊索動物藥魚類七鰓鰻科動物七鰓鰻的全體。
  【相關藥材】七鰓鰻肉
  【功 效】:1.平肝明目 2.滋補強壯。
  【主 治】:治夜盲症、角膜乾燥,口眼歪斜。
  【性味歸經】:甘,平。入肝、腎二經。
  【用法用量】:外用:搗敷。內服:煮食。
  【動植物資源分佈】:分佈我國東北之黑龍江、烏蘇里江、圖們江、松花江等河流中。
  【考 證】:始載于《吉林中草藥》。
  【中藥化學成分】:肉中維生素 A 的含量較一般魚類為高,每克約含99一980 國際單位(平均 300 國際單位)。其次,在肝、腎、生殖腺及大腸中亦含有之,特別在睾丸與小腸中的含量更高。在魚皮中維生素B1與維生素B2的含量遠較其他魚類為高,腹皮中的 含量比背皮高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